2016贵州教师公开招聘模拟试卷

2016-04-12 13:30|来源:金粉笔教育|热度:手机上打开

2016贵州教师公开招聘模拟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3分,共30)
1.下面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
A
.角色/角逐 砥砺/抵消 载歌载舞/载誉归来
B
.贝壳/地壳 和蔼/暮霭 锲而不舍/提纲挈领
C
.和谐/调和 屡次/步履 称心如意/拍手称快
D
.模块/楷模 誊写/家眷 呱呱坠地/沽名钓誉
2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这位明星曾带给观众很多快乐,不少“粉丝”竞相模仿他的表演,但这次他醉酒驾车而触犯法律的行为却不足为训
B
.下午,今年的第一场春雨不期而遇,虽然没有电视台预报的降水量大,但还是让京城一直干燥的空气变得湿润了一些
C
.伴着落日的余晖,诗人缓步登上了江边的这座历史名楼,极目远眺,晚霞尽染,鸿雁南飞,江河日下,诗意油然而生
D
.这本应是一场实力相当的比赛,然而北京国安足球队经过90分钟与对手的激战,却兵不血刃,最终以30取得胜利
3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北接陆上丝绸之路、南连海上丝绸之路,将于2014年申遗的“中国大运河”,包括京杭大运河、隋唐大运河以及浙东运河所组成
B
.《野鸭子》最打动人的是对真善美的热情讴歌,透过剧情的审美体验,让人们信服了一个事实、一条真理:世上还是好人多,人间自有真情在
C
.成功的基础是奋斗,奋斗的收获是成功,所以,天下唯有不畏艰难而奋斗的人,才能登上成功的高峰
D
.我先来到展厅后面一座小山上,映入眼帘的,是一个巨大的由一块茶色玻璃构成的覆斗形上盖,它保护着古墓的发掘现场
4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有人认为他之所以对日______,和他那个亲日媚日、飞扬跋扈的老婆的教唆与威逼不无关系。
②“五一,,期间,市长______会见了新加坡贸易代表团和韩国投资考察团。
③女主人公憧憬的丈夫是:无论从事什么工作,一定是卓有成就的,一定会成为______的人。
A
.投降 分别 深孚众望 
B
.投诚 分别 深负众望
C
.投降 分头 深负众望
D
.投诚 分头 深孚众望
5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高中语文选修课程设计五个系列。以下各项中,不属于这五个系列中的一项是( )
A
.诗歌与散文 
B
.小说与戏剧
C
.新闻与写作
D
.文化论著研读
6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出自(  )。
A
.诸葛亮《出师表》 
B
.曹操《步出夏门行?龟虽寿》
C
.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
D
.陆游《度浮桥至南台》
7
.下列文学常识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
.“前四史”是指《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
B
.“民间四大传说”是指《牛郎织女》、《孟姜女》、《梁山伯与祝英台》、《白蛇传》
C
.“四大古典戏剧”是指《窦娥冤》、《西厢记》、《牡丹亭》、《赵氏孤儿》
D
.“四大古典文学名著”是指《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西游记》
8
.下列各组动词中,不能带宾语的是(  )。
A
.游行、结婚、示威 
B
.害怕、明白、喜欢
C
.知道、觉得、感到
D
.进来、出去、离开
9
.下列句子中,具有意动用法的一句是(  )。
A
.故天下尽以扁鹊为能生死人
B
.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
C
.管仲,世所谓贤臣,而孔子小之
D
.及章邯以秦军降诸侯,诸侯吏卒乘胜多奴虏使之



10.下列句子修辞手法的描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大王庄这个阵地成为一颗锐利的铁钉,牢牢地钉进了黄维兵团的脑门心(暗喻)
B
.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拟人)
C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映衬)
D
.沉默呵,沉默!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夸张)


二、文章阅读(23)
(一)现代文阅读(14)
高树鸣蝉
①每个季节的到来都是以某种东西为标:幽。对夏天来说,是蝉。 
②国人对蝉有着复杂的情结。爱之、咏之者众,伤之甚至厌之者亦不少。古往今来,描述蝉的诗文可谓不胜枚举。爱之高洁者,如“高蝉多远韵,茂树有余音”;歌之清雅者,如“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这都是因喜蝉声境界高远、卓然遗世所致。但另一方面,蝉鸣又易使人联想到逝去的时光,司空曙的《新蝉》堪为代表:“今朝蝉忽鸣,迁客若为情?便觉一年老,能令万感生。”
③蝉声就这样来了,又是一年。蝉呜有一种恬静之愉,无蝉,则如无酒不欢,食不甘味,夏意便少了几分酣畅与淋漓。当是时也,可以簟枕邀凉,蒲扇把风,绿茶啜口,琴书换日,摆龙门阵,逍遥走过漫长而烦躁的时光。在这样的氛围里,人是闲适而从容的,甚至可带点慵懒或倦怠——炎炎烈日,或许是老天爷赐予人们的礼物呢。消夏,尽可如斯。
④一出智取生辰纲把“公子王孙把扇摇”斥为反角,事实上,若是有条件,农夫何不想如此。人的本性总是趋同的。周美成《满庭芳》有云:午阴嘉树清圆……人静乌鸢自乐……先安簟枕,容我醉时眠。反映的却正是普通的人性。这首词的主题“夏日溧水无想山作”,想来也极富韵味。
⑤蝉有时的确代表着这样的“无想”象征。
⑥忽然听见蝉鸣有些异样了。声音不再连在一起,分隔成数段,也不再嘹亮,有点怯怯的尾巴。这是秋的讯息。记忆中刚上大学那年,在校园里听到的蝉鸣,是最难忘的。黄昏,一个人走在陌生的校园,听到蝉呜,就像电影《苔丝》见过的场景:安吉尔坐在高处,面向西方,吹奏哀怨的长笛。此时方觉得蝉声竟是如此凄婉。以前在老家从未如此。蝉鸣在一瞬间完成了质变,所有与离别、伤逝有关的情绪便统统指向蝉了,也明白了古人感怀的种种缘由:寒蝉凄切、冷蝉声残……由夏入秋,原本无辜或者可爱的蝉蒙上了悲秋的传统色彩。如同怕见飞花,此时却是怕听蝉呜了。怕蝉扰乱了本来平静的心思,越往后,秋蝉、蟋蟀这些东西,叫一声,也要令人断肠。
⑦这样的经历多了,直至熟读了姜白石,心中才始告豁然。他说:“高树晚蝉,说西风消息。”寥寥几句,呼应的是他一贯的清空风格,却耐人寻味。没有过多的情绪寄托,用的是白描,高树,晚蝉,西风,类似于马致远的《天净沙》。但妙在前有“岑寂”二字,蝉鸣在耳朵里似乎听不见了,周围唯有清寂一片。
⑧无论赞美,还是愁怨,对蝉的百般情结,都化归原本的自然。蝉声终于渐稀,面对西风,那时再不会有鸣蝉。作为长达数月的听众,我们准备好了么?一直待在高树枝头的蝉,要说再见了。在这段有蝉的长长时光里,我们是否早已宠辱不惊,有了也无风雨也无晴的“禅”境?
⑨不能因喜转悲来苛求这位每年拜访我们的老朋友。还是抛开太多的拟人化因素,以科学精神看待蝉好了。恰如法布尔所说,4年泥土下的黑暗,1个月阳光下的歌唱,经历了化蛹为蝶般的蝉是伟大的,它们完全值得尊敬,唱响的是对生命的礼赞。这种体悟的最佳标本应当是听夜蝉。暮云四合之时,万籁渐寂,而蝉还在沉吟。在浓密的暗夜中,对那些虫儿来自心灵的呓语也陡然觉得深刻起来,没有在同样的黑色中长时间的涅槃,何来如此持久、坚韧的声音?
⑩周围的高树绿了又黄,黄了又绿,叶儿无声地诉说季节的轮回。我们更应想念那些餐风饮露、择高而栖的蝉,年复一年,它们与我们同在,一起奏响着前方悠远的岁月。
11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正确的两项是(  )。(3)
A
.文章开篇直接人题,行文扣住蝉声所包含的无限意蕴来抒发情怀,结尾与题目呼应,含义悠长
B
.文中异样的蝉鸣,传达的是秋的讯息,这种讯息凄婉哀怨,让人联想到离别与伤逝,觉得有一种清空风格
C
.作者在文章中把飞花、啼鹊、秋蝉、陈蝉、螽斯归为一类,是因为这些事物能够引起人们相似的感受
D
.文中“面对西风,那时再不会有鸣蝉”这句话,表达了要与蝉说再见时,作者心中难以尽数的悲凉、落寞与惆怅
E
.本文采用了先抑后扬的手法,“抑”人闻秋蝉之声而生愁怨,“扬”宠辱不惊、也无风雨也无晴的“禅”境
12
.第⑤段说:“蝉有时的确代表着这样的‘无想’象征。”请解释句中“无想”的含义,并指出这句话在结构上的作用。(3) 
13
.文中多处引用了古典诗句,这样写有怎样的表达效果?请举例简要分析。(3)
14
.根据文章内容,请你谈谈对“它们完全值得尊敬,唱响的是对生命的礼赞”的理解与感悟。(5)



()文言文阅读(9)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17题。 
始汲黯为谒者①,以严见惮。河内失火,延烧千余家,上使往视之。还,报日:“家人失火,屋比延烧,不足忧也。臣过河南,河南贫人伤水旱万余家,或父子相食,臣谨以便宜,持节发河南仓粟以赈之。臣请归节,伏矫制之罪。”上贤而释之。以数切谏,不得久留内,迁为东海太守。好清静择,丞史而任之。其治,责大指而已,不苛小。岁余,东海大治。
黯多病,上常赐告②者数,终不愈。庄助复为请告,上日:“汲黯何如人也?”助日:“使黯任职居官,无以逾人,然至其辅少主,守成深坚,招之不来,麾之不去,虽自谓贲、育③亦不能夺之矣。”上日:“然。古有社稷之臣,至如黯,近之矣!
天子使使者持大将军印,即军中拜青④为大将军,诸将皆属。尊宠于群臣无二,公卿以下皆卑奉之,独汲黯与亢礼。人或说黯日:“大将军尊重,君不可以不拜。”黯日:“夫以大将军有揖⑤客,反不重邪!”青闻,愈贤黯,数请问国家朝廷所疑,遇黯加于平日。青虽责,有时侍中,上踞厕而视之。丞相弘燕见上或时不冠至如汲黯见上不冠不见也上尝坐武帐中黯前奏事上不冠望见黯避帷中使人可其奏。其见敬礼如此。
[
]①谒者:官名。②告:休假。③贲、育:即孟贲、夏育,二人均为古代著名勇士。④青:卫青,汉武帝时名将。⑤揖客:只揖不拜之客。
15
.对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
A
.屋比延烧,不足忧也 比:并排
B
.臣请归节,伏矫制之罪 矫:假托 
C
.责大指而已 指:意旨
D
.亦不能夺之矣 夺:强取
16
.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3)
A
.持节发河南仓粟以赈之作《师说》以贻之
B
.上贤而释之今人有大功而击之
C
.庄助复为请告 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
D
.尊宠于群臣无二以勇气闻于诸侯
17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3)
A
.丞相弘燕见上/或时不冠//如汲黯见上/不冠不见也/上尝坐武帐中/黯前奏事上不冠/望见黯避帷中/使人可其奏
B
.丞相弘燕见/上或时不冠至/如汲黯见/上不冠不见也/上尝坐武帐中/黯前奏事/上不冠望/见黯/避帷中/使人可其奏
C
.丞相弘燕见/上或时不冠/至如汲黯见/上不冠不见也/上尝坐武帐中/黯前奏事/上不冠/望见黯/避帷中/使人可其奏
D
.丞相弘燕见上/或时不冠/至如汲黯见上/不冠不见也/上尝坐武帐中/黯前奏事上/不冠/望见黯/避帷//使人可其奏


三、古诗词鉴赏和古诗文默写(17)
(一)古诗词鉴赏(9)
18
.阅读下面的诗,然后回答问题。
与胡兴安夜别
何 逊
居人①行转轼②,客子暂维③舟。念此一筵笑,分为两地愁。
露湿寒塘草,月映清淮流。方抱新离恨,独守故园秋。
[
]①居人:指送行者胡兴安。②行转轼:将要掉转车回去。③维:栓、系。
(1)
诗中的“笑”字,具有特殊的表达效果,请结合全诗进行分析。(4)
(2)
本诗的颈联历来为人称道。有人说它所写为眼前实景,也有人认为是联想之景。请谈谈你的看法。(5)
(
)古诗文默写(8)
19
.云销雨霁,彩彻区明。____________________(王勃《滕王阁序》)
20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____________________(刘禹锡《陋室铭》)
21
.雕栏玉砌应犹在,__________。问君能有几多愁?__________(李煜《虞美人》)
22
.山映斜阳天接水,____________________(范仲淹《苏幕遮》)




四、评析题(10)
23.阅读下面的元曲,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评论。
[
双调]沉醉东风?渔夫
白朴
黄芦岸白苹渡口,绿杨堤红蓼滩头。虽羌刎颈交,却有忘机友①。点②秋江白鹭沙鸥。傲杀③人间万户侯,不识字烟波钓叟。
[
]①忘机友:毫无机巧算计之心的朋友。②点:点点,数。③傲杀:鄙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教案设计题(20)
24.认真阅读下面这篇文章,设计一个教案。
桥之美
吴冠中
“我走过的桥比你走过的路还长”,现在大概很少有人用这种口吻教训后生小子了!人生一世自然都要经过无数的桥,除了造桥的工程人员外,恐怕要算画家见的桥最多了。
美术工作者大都喜欢桥,我每到一地总要寻桥。桥,多么美!“小桥流水人家”,固然具诗境之美,其实更偏于绘画的形式美:人家一房屋,那是块面;流水,那是长线、曲线,线与块面组成了对比美;桥与流水相交,更富有形式上的变化,同时也是线与面之间的媒介,它是沟通线、面间形式转变的桥!如果煞它风景,将江南水乡或威尼斯的石桥拆尽,虽然绿水依旧绕人家,但彻底摧毁了画家眼中的结构美,摧毁了形式美。
石拱桥自身的结构就很美:圆的桥洞、方的石块、弧的桥背,方、圆之间相处和谐、得体,力学的规律往往与美感的规律相拍合。不过我之爱桥,并非着重于将桥作为大件工艺品来欣赏,也并非着眼于自李春的赵州桥以来的桥梁的发展,而是缘于桥在不同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作用。
茅盾故乡乌镇的小河两岸都是密密的芦苇,真是密不透风,每当其间显现一座石桥时,仿佛发闷的苇丛做了一次深呼吸,透了一口舒畅的气。那拱桥的强劲的大弧线,或方桥的单纯的直线,都恰好与芦苇丛构成鲜明的对照。早春天气,江南乡间石桥头细柳飘丝,那纤细的游丝拂着桥身坚硬的石块,即使碰不见晓风残月,也令画家销魂!湖水苍茫,水天一色,在一片单纯明亮的背景前突然出现一座长桥,卧龙一般,它有生命,而且往往有几百上千年的年龄。人们珍视长桥之美。颐和园里仿造的卢沟桥只17孔,苏州的宝带桥53孔之多,如果坐小船沿桥缓缓看一遍,你会感到像读了一篇史诗似的满足。广西、云南、贵州等省山区往往碰到风雨桥,桥面上盖成遮雨的廊和亭,那是古代山水画中点缀人物的理想位置。因桥下多半是急流,人们到此总要驻足欣赏飞瀑流泉,画家和摄影师们必然要在此展开一番搏斗。
张择端在《清明上河图》里将桥作为画卷的高潮,因桥上桥下,往返行人,各样船只,必然展现生动活泼的场面,两岸街头浓厚的生活情调也被桥相连而成浓缩的画图。矛盾的发展促成戏剧的高潮,形象的重叠和交错构成丰富的画面,桥往往担任了联系形象的重叠及交错的角色,难怪绘画和摄影作品中经常碰见桥。极目一片庄稼地,有些单调,小径尽头忽然出现一座
小桥,桥下小河里映着桥的倒影,倒影又往往被浮萍、杂草刺破。无论是木桥还是石桥,其身段的纵横与桥下的水波协同谱出形与色的乐曲。田野无声,画家们爱于无声处静听桥之歌唱,他们寻桥,仿佛孩子们寻找热闹。高山峡谷间,凭铁索桥、竹索桥交通。我画过西藏、西双版纳及四川等地不少索桥,人道索桥险,画家们眼里的索桥却是一道线,一道富有弹性的线!一道孤立的线很难说有什么生命力,是险峻的环境孕育了桥之生命,是山岩、树丛及急流的多种多样的线的衬托,才使索桥获得了具有独特生命力的线的效果。
南京长江大桥远看也是一道直线,直线美不美?直线是否更符合新的审美观?不宜笼统地提问,不能笼统地答复,艺术形式处理中,往往是失之毫厘,差之千里。为了画长江大桥,我曾爬上南京狮子山,就是想寻找与桥身的直线相衬托、呼应、引申的点、线、面!为了画钱塘江大桥,我曾两次爬到六和塔背后的山坡上,但总处理不好那庞大的六和塔与长长的桥的关系,因而构不成画面。虽然滨江多垂柳,满山开桃花,但脂粉颜色哪能左右结构之美呢!成昆路上,直线桥多,列车不断地过桥、进洞,出洞、过桥,几乎是桥连洞,洞连桥。每过环形的山谷,前瞻后顾,许多桥的直线时时划断陡坡,有时显得险而美,有时却险而不美,美与险并不是一回事。
摄影师和画家继续在探寻桥之美,大桥、小桥,各有其美。有人画鹊桥,喜鹊构成的桥不仅意义好,形式也自由,生动活泼。凡是起到构成及联系之关键作用的形象,其实也就具备了桥之美!

后附参考答案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A[解析]B项贝壳(ké),地壳(qià0)C项称(chèn)心如意,拍手称(chēng)快;D项誊(téng)写.家眷(juàn)
2
A[解析]A项,“不足为训”意为不值得作为效法的准则或榜样;B项,“不期而遇”意思是指没有约定时间而遇见,指意外碰见。说和“春雨不期而遇”不恰当;C项,“江河日下”是指江河的水一天天地向下流,比喻情况一天天地坏下去。该成语用在此处显然不合语境;D项,“兵不血刃”是指兵器上没有沾上血,形容未经战斗就轻易取得了胜利。句中已经提到“90分钟激战”,显然与兵不血刃是矛盾的。
3
C.[解析]A项“包括……所组成”,句式杂糅。B项“透过剧情的审美体验,让人们信服了……”,成分残缺。D项“巨大的……形上盖”,定语语序不当.可改为“一个由一块巨大的茶色玻璃构成的覆斗形上盖”或“一个由一块紫色玻璃构成的巨大的覆斗形上盖”。
4. A[
解析]本题考查正确运用词语的能力。A项,投降:停止抵抗,放下武器;投诚:也有投降的意思,但其是褒义词。表达相同意义的贬义词可以是“变节”、“叛逃”(贬义较轻)。中性的描述可以是“投奔”。根据文中语境只能用投降。分别是指一个人分多次做相关的工作;而分头指多人同时去做相关的工作。原文中显然应用分别。深孚众望:使大家非常信服。深负众望:深深辜负大家的期望。在本语境中应选“深孚众望”。
5
C[解析]高中语文选修课程分为诗歌与散文、小说与戏剧、新闻与传记、语言文字应用、文化论著研读五个系列。故本题选C项。
6
B[解析]“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出自曹操的《步出夏门行?龟虽寿》,全文如下:神龟虽寿,犹有竞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7
B[解析]“四大古典戏剧”是指《桃花扇》、《西厢记》、《牡丹亭》、《长生殿》。
8
A[解析]不能带宾语的动词是不及物动词.不及物动词后如要接宾语,必须加上连接词。A项全是不及物动词;BC两项全是及物动词;D项前两个词是不及物动词,“离开”是及物动词。因此本题选A
9
C[解析]A项‘‘生”,使……重生,使动用法;B项“目”,看,名词用作动词;C项“小”,小看,轻视,意动用法;D项“奴虏”,像奴隶一样……,名词作状语。因此本题选C
10
D[解析]D项使用的修辞手法是反复。反复是有意重复同一个词语或句子,以达到突出某种感情、强调某个意思、加深读者印象的目的。可分为连续反复和间隔反复。

二、文章阅读
(一)现代文阅读
11
AC[解析]
12
[参考答案]“无想”代表着一种闲适从容或悠闲逍遥的心境。在结构上,这句话对上面两段有总结或收束的作用。
13
[参考答案]使文章风格典雅,意蕴深厚。(结合具体诗句,紧扣表达效果进行分析)
14
[参考答案]蝉经受了漫长而艰苦的生命历程,完成了生命的蜕变,享受生命的快乐。(感悟能扣住其中的任何一点阐发,言之成理即可)
(
)文言文阅读
15
D[解析]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含义的理解。D项“夺”是“改变”的意思。
16
B[解析]本题考查对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的理解。A项“以”都表目的;B项,第一个“而,,表承接,是“于是”的意思,第二个“而”表转折,是“却”的意思;C项“为”均为介词“替”;D项“于”均表示介词“在”。故选B
17
C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能力。在文言文中,省略宾语应比省略主语频繁。在读句时应特别要注意。C项“上”,既可为主语,亦可为宾语,显然,将“上”视作主语语势更畅。

三、古诗词鉴赏和古诗文默写
(一)古诗词鉴赏
18
[参考答案](1)离别之际,诗人强颜欢笑,这是以“笑”衬“愁”,表达了诗人不忍分别的心情。
(2)
写眼前实景:颈联运用了情景交融的手法,描绘了一幅夜色图。露水无情地浸湿了寒塘边的冷草,凄清酸楚,月亮映照着清澈的水流,是诗人夜别之时眼前所见之景,渲染了凄清悲凉的离别氛围。
写联想之景:颈联写诗人想到自己与友人离别后,在凄清的夜晚,冷月之下孤独艰难地前行,路边寒塘的冷草被露水浸湿,月亮映照着清澈的水流,表达了诗人寂寞惆怅的情怀。
(
)古诗文默写
19
.落霞与孤骛齐飞 秋水共长天一色
20
.谈笑有鸿儒 往来无白丁
21
.只是朱颜改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22
.芳草无情 更在斜阳外

四、评析题
23.[参考答案]这首元曲小令中的“渔夫”形象显然不是现实生活中的渔夫形象,而是寄托了作者情感和理想的渔夫形象。整首小令语言清新秀丽,风格隽逸.在如诗如画的优雅环境中塑造了一个“不识字”的“傲然钓叟”的形象,表明了作者心中对那些能够“读书识字”并且为了做官而汲汲奔走的士人的反感。白朴一辈子没有做元朝的官,却很难找到一片宁静的乐土,所以他把他的理想都投射到了“渔夫”的身上。这首小令在当时很能激起文人们的共鸣,因此很受时人喜爱。 
一开始的“黄芦”、“白苹”、“绿杨”、“红蓼”,就将人带入了一个色彩鲜明的秋天。黄、白、绿、红的颜色交错,和谐而明快。这种色彩感可以让人亲身体验到作者眼中的景象,并且能够感觉到这种宁静却愉悦的心情。就如同松、竹、梅、兰代表君子一样,这四种植物在国画中通常是代表隐者的,这就间接地点出了主题。
渔夫的生活平静,虽然不需要以性命交换的朋友,但是悠然自在的心情却需要像白鹭、沙鸥一样的没有心机的朋友来分享。而以鸟做朋友,也隐隐地透露出一种无奈。这世间,找个知己不容易。
有忘机友的相交,有自然明媚的风光,这样的生活已很让人满足,难怪渔夫觉得万户侯没什么了不起。这里要注意“不识字”三个字,有很多的辛酸在里面。当时的元朝对知识分子很不看重,所谓的“九儒”、“十丐”,知识分子的地位是可想而知的。白朴的生平很曲折,对这种感觉也就更加敏感了。在他的心中。自己宁愿做一个不识字的渔夫。

五、教案设计题
24.[参考答案]
教学目标
1
.学会一种新的审美视角,读懂桥之美,欣赏桥之关。
2
.品味本文诗一般的描写性语言。
教学难点
通过分析桥在不同环境中的不同的审美效果,以提升学生的欣赏水平。
教学方法
朗读欣赏、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
(
)欣赏导入
很高兴有机会和同学们一起来学习探讨。人们都说:停车等红绿灯的时候相互注视就是一种缘分,那今天我们在一间教室里能面对面交流就更是前世修来的福了。为了珍惜这份缘,
我们一起来土好这堂课,行不行?
出示幻灯片: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大家都读过这两句唐诗吧,美不美?
明确:对,很美!美在哪里呢?我们一起欣赏吧!这里“两个黄鹂”是两个点,“一行白鹭”是一条线。春日景色无奇不有、无物不美,杜甫不可能都写,他选择了两个点、一条线,和广阔的天空、大地这些块面衬托、配合,于是就构成了一幅立体的、和谐的画面,这就是诗歌创作中常见的用点线经营诗境空间的方法,叫“点线经营法”。用此法如果能读出唐代王之焕的“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中,“白日”如点由上落下,“黄河”如线自西往东,那简直就大彻大悟了。
其实,艺术都是相通的,这种“点线经营法’’也常用在绘画艺术和建筑艺术之中。那么今天我们带着这种方法一起来学习一篇关于桥梁欣赏的文章,希望能提高大家对桥梁的欣赏水平。
板书:桥之美。 
这是当代著名画家吴冠中写的一篇带有说明性质的艺术小品文(别小看吴老先生,他曾有一幅作品在拍卖会上卖出了4 070万元的天价,创造了当代书画艺术作品成交价格之最)。在这里他以一位画家独特的眼光谈了他对“桥之美’’的看法,文章中提到了很多桥,他认为有些不美,有些却很美。
(
)整体感知
请同学们快速朗读课文,先找出作者认为不美的桥。
注意作者并没有直接说不关,但从他的语言倾向来看,是不美的。
如南京长江大桥、钱塘江大桥等。
(
)自主学习
1
.分析南京长江大桥、钱塘江大桥不美的原因:孤立、没有周围景物的衬托,不能与其他的景物形成点、线、面的呼应配合,不协调。
2
.既然“孤立、没有周围景物的衬托,不能与其他的景物形成点、线、面的呼应配合,,是这些桥不美的原因,那么作者的着眼点又是什么呢?
请同学们回到课文,从“桥,多么美”至第三段,找出作者的着眼点。
明确:小桥流水人家很美,美在景物之间的衬托、呼应、协调。
如果:小桥流水边是一幢现代化的玻璃外墙的高楼,这幅画美吗?流水人家边架起一座很高大的钢筋水泥桥,这幅画美吗?
桥与周边的景物要协调、呼应、配合才行。如果用课文中的一句话说,那作者主要着眼于什么?
即:“桥在不同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作用”,这也就产生不同的美学效果。
得出结论前用了三个关联词语强调:注意:“并非……也并非……而是……”
(
齐读这句话)
(
)合作探究
吴老先生还是怕我们不懂,于是又举了好些美的桥来教我们欣赏,请同学们看第四段,并找出这些桥。
哪位同学愿谈谈你的发现?(如果学生沉默,可以问班长、学习委员、科代表或者问学生你们想听听谁的思考)
待学生举出例子后,分小组合作探究:这些桥都美在哪些地方?(欣赏桥之美的同时也欣赏语言的姜)
然后小组推荐代表展示。(每个组先推荐一名代表读小组认为写得好的句子,然后确定赏析的中心发言人)
品味、赏析“桥之美”:
(1)
茅盾故乡乌镇的小河两岸都是密密的芦苇。真是密不透风,每当其间显现一座石桥时,仿佛发闷的苇丛做了一次深呼吸,透了一口舒畅的气。
明确:写石桥与密密的草丛相配合给人带来的特别感受。厚厚实实平面铺开的苇丛使空间显得狭窄拥挤,令人产生憋闷感;间或出现的石桥轮廓简单鲜明,能使空间陡然显得疏朗开阔.令人觉得神清气爽。
吴冠中先生以他画家的真知灼见,不但告诉了我们如何用“美学”的眼光来审视事物,还用含义丰富的语言引起我们强烈的情感上的共鸣。
语言赏析:其实,苇丛不会“发闷”,也不会“深呼吸”,这只是人的感受投射到它身上罢了。这恰恰表现了作者与周围环境已融为一体。
(2)
早春天气,江南乡间石桥头细柳飘丝,那纤细的游丝拂着桥身坚硬的石块,即使碰不见晓风残月,也令画家销魂!
明确:写石桥与细柳合作创造的动人景致。细弱的柳枝拂着桥身厚重坚硬的石块,这里有形体上的强与弱、轻与重之分.有动静之分,有颜色上的对比,还有变(柳枝年年发新芽)与不变(桥能历久不变)之别,这种种不同,归结起来,其实是阳刚与阴柔这两种美的体现。差距之大而仍能和谐统一,可能就在于桥有着经过精心设计的轮廓吧。
赏句:“杨柳岸,晓风残月”是宋人柳永的名句,这里说“即使碰不见晓风残月,也令画家销魂”,是强调细柳与石桥构成的美景本身已够动人,不再需要别的东西来烘托了。
(
学生展示后,全班齐读这几句)
(3)
湖水苍茫,水天一色,在一片单纯明亮的背景前突然出现了一座长桥,卧龙一般,它有生命,而且往往有几百上千年的年龄。
明确:写长桥之美。长桥一般建在比较宽阔的水面上,打破了背景的单调感。同时,桥是人们劳动的成果,出现在苍茫水面上的长桥,是人类创造力的体现,它似乎也具有生命力。
(4)
广西、云南、贵州等省山区往往碰到风雨桥,桥面上盖成遮雨的廊和亭,那是古代山水画中点缀人物的理想位置。因桥下多半是急流,人们到此总要驻足欣赏飞瀑流泉,画家和摄影师们必然要在此展开一番搏斗。
明确:写形式比较独特的桥——风雨桥。桥面上盖有廊和亭的桥,给人安闲、自在的感觉,这种感觉恰好与险峻的山峰、桥下的急流给人的感觉形成对照又和谐统一。
归纳:(1)乌镇苇丛中的石桥——桥与密密苇丛配合的开阔疏朗之美。
(2)
江南细柳下的石桥——桥石与细柳刚柔相济之美。
(3)
宽阔水面上的长桥——长桥与娴静的水面配合的灵动和谐之美。
(4)
广西等地的风雨桥一一桥与险峰、激流配合的安闲、对照之美。
小结:以上这些优美的文字,展现出了或刚劲或柔美或娴静的各种桥梁的魅力,让我们如沐春风,如品甘霖。以上四个例子中的桥以及后面写的《清明上河图》中的桥、庄稼地里的小桥,它们或为主体,或为陪衬,或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正是这些关键作用构成了桥之美。
(5)
根据我们对上面一些例子的学习,我们来总结一下:桥之美,美在哪里?
明确:能与周围景物成为和谐的一体,共同构成入画的景致。
那么,这个规律我们是怎样得出来的呢?
明确方法:个别例子——抽象规律。
(
)欣赏表达
既然我们已经从文章中归纳出了欣赏桥梁的规律和方法,那么我们何不用一用呢?出示图片,请大家运用我们刚才所探究出来的欣赏桥之美的规律和方法,寻找下面桥梁中的一座(或者你身边的一座也可以),进行赏析。
要求:用“桥与……配合构成了……的关”的句式写话或说话。
(
)课外延伸
其实,“协调、配合”不仅体现在桥梁建筑上,在日常生活中也是随处可见的规律。(可以问一个拓展问题)秀气的女孩子,化妆涂个像张飞那样的浓眉毛,那就不美了,我们的校园不是很美吗,那是因为注意了建筑物与绿化的协调、配合。我们这一堂课只是一个例子,实际上,欣赏艺术的方法是多样的,介绍艺术规律的文章也很多,如果大家有兴趣,我建议同学们课后去读读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写的《重复与变化》、日本当代小说家清冈卓行的一篇美学论文《米罗斯的维纳斯》。
小结:大千世界,可谓精彩纷呈、千姿百态。希望同学们掌握更多的艺术规律,更好地发现和欣赏生活之中的美和艺术之中的美!

 

【本文来源于网络,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金粉笔教育反馈修改,或者进入贵州人事考试信息网进行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