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重点记忆

2018-08-13 16:12|来源:金粉笔教育|热度:手机上打开
1.简述近现代教育的变化和表现。
(1)国家加强了对教育的重视和干预,公立教育崛起;
(2)初等义务教育的普遍实施;
(3)教育的世俗化;
(4)重视教育立法,以法治教。

2.简述20世纪世界教育的特征。
(1)教育的终身化;
(2)教育的全民化;
(3)教育的民主化;
(4)教育的多元化;
(5)教育技术的现代化。

3.简述经济发展(生产力)水平对教育的制约作用体现在哪些方面。
(1)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
(2)生产力水平制约着人才的培养规格和教育结构;
(3)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的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的发展和改革

4.简述教育的经济功能都有哪些。
(1)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基本途径;
(2)教育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最有效形式;
(3)教育进行技术创新的一个重要手段。

5.简述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体现在哪些方面。
(1)制约教育的性质
(2)制约教育的宗旨和目的
(3)制约教育的领导权
(4)制约受教育的权利和程度
(5)制约教育内容、教育结构和教育管理体制

6.简述教育的政治功能有哪些。
(1)教育通过传播一定社会的政治意识形态,完成年轻一代的政治社会化
(2)教育通过造就政治管理人才,促进政治体制的变革与完善
(3)教育通过提高全民文化素质,推动国家的民主政治建设
(4)教育还是形成社会舆论、影响政治时局的重要力量。

7.简述文化对教育的制约和影响。
(1)文化知识制约教育的内容与水平;
(2)文化模式制约教育环境与教育模式;
(3)文化传统制约教育的传统与变革。

8.简述教育的文化功能。
(1)教育的文化传承功能;
(2)教育的文化选择功能;
(3)教育的文化融合功能;
(4)教育的文化创新功能。

9.简述人口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1)人口的数量和增长是制约教育事业的规模、速度的一个重要因素;
(2)人口的质量影响教育的质量;
(3)人口的结构影响着教育的发展;
(4)人口流动对教育的影响。

10.简述教育对人口再生产的作用。
(1)控制人口的数量;
(2)提高人口的质量;
(3)改善人口结构,调整人才构成与流动。

11.简述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因素。
(1)遗传;
(2)环境;
(3)学校教育;
(4)个体主观能动性。
12.简述为什么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1)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培养人的活动;
(2)学校教育是通过专门训练的教师来进行的,相对而言效果较好;
(3)学校教育能有效地控制、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

13.简述学校教育的独特功能。
(1)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作出社会性规范;
(2)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3)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具有即时和延时的价值;
(4)学校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

14.简述个体身心发展的基本规律及其教育措施。
(1)教育要适应年轻一代发展的顺序性,循序渐进地促进学生身心的发展;
(2)教育要适应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阶段性。因此,教育要适应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阶段年龄特征和主要矛盾
(3)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要求教育要抓住关键期;
(4)身心发展的互补性(整体性),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
(5)教育要适应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做到因材施教。
15.简述教育目的的基本点(基本精神)。
(1)要培养的人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要坚持政治思想道德素质与科学文化知识能力的统一;
(2)要求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发展,要求坚持脑力与体力两方面的和谐发展;
(3)适应时代要求,强调学生个性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

16.简述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
(1)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教育;
(2)素质教育是全面发展的教育;
(3)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
(4)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为重点的教育。

17.简述影响学制的因素。
(1)学校教育制度的建立,首先取决于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水平和科学技术发展的状况;   
(2)学校教育制度的建立,受社会制度的制约,反映一个国家教育方针的要求;
(3)学校教育制度的建立,还要考虑到人口状况;
(4)要依据青少年儿童的年龄特征;
(5)要吸取原有学制中的有用的部分,参照外国学制的经验

18.简述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
(1)加强学前教育及其与小学教育的衔接;
(2)义务教育年限的延长;
(3)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综合化;
(4)高等教育的大众化;
(5)终身教育体系的建构。

18.简述教师劳动的特点。
(1)强烈的示范性;
(2)独特的再创造性;
(3)劳动的复杂性;
(4)空间的广延性和时间的连续性;
(5)劳动效果的隐含性。

19.简述终身教育的特点。
(1)终身性;
(2)全民性;
(3)广泛性;
(4)灵活性和实用性。

20.简述教师的职业素养有哪些。
(1)道德素养:思想、政治、职业道德;
(2)知识素养:学科知识、教育理论;
(3)能力素养:基础、专业;
(4)心理素养:认知、情感、意志;
(5)身体素养。

21.简述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
(1)爱国守法;
(2)爱岗敬业;
(3)关爱学生;
(4)教书育人;
(5)为人师表;
(6)终身学习。

22.简述如何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1)建立新型的师生观
(2)树立教师威信
(3)善于和学生交往
(4)发扬教育民主,倾听学生意见

23.简述新课改的师生观(新型师生关系的特点)。
(1)尊师爱生;
(2)民主平等;
(3)教学相长;
(4)心理相容。

24.简述新课改教师角色的转变。
(1)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2)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3)教师是课程的开发者和研究者;
(4)教师应是社区型的开放教师。
(5)教师应该是终身学习的践行者

25.简述新课改教师教学行为观念的转变。
(1)在对待师生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尊重、赞赏、民主、互动、教学相长;
(2)在对待教学上,新课程强调帮助、引导启发;
(3)在对待自我上,新课程强调反思与终身学习发展;
(4)在对待与其他教育者的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合作。

26.简述新课改的学生观。
(1)学生是一个完整的生命个体(用发展的观点认识学生,做到悦纳错误、多宽容);
(2)学生个体之间存在很大的差异性(乐观估计学生的天性,做到多看优点、多赞美);
(3)学生身上蕴藏着巨大的潜能(认识到学生有巨大的发展潜能,做到相信学生、多期望);
(4)学生的成长需要人文的关怀(认识到学生是人,做到尊重学生、讲民主)。

27.简述新课改的教学观。
(1)教学是课程创生和开发的过程;
(2)教学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3)教学过程重于教学结果;
(4)教学更关注人而不只是科学。

28.简述新课改的评价观。
(1)评价目的是促进发展;
(2)评价内容综合(多样)化;
(3)评价方式多样化;
(4)评价主体多元化;
(5)更注重评价过程。

29.简述上好一堂课的基本要求。
(1)目标明确;
(2)重点突出;
(3)内容正确;
(4)方法得当;
(5)表达清晰;
(6)组织严密;
(7)气氛热烈。

30.简述中小学常用的教学原则。
(1)直观性原则;
(2)启发性原则;
(3)巩固性原则;
(4)循序渐进原则;
(5)因材施教原则;
(6)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7)量力性原则;
(8)思想性和科学性相结合。

31.简述贯彻直观性教学原则的基本要求。
(1)正确选择直观教具和现代化教学手段;
(2)直观要与讲解相结合;
(3)重视运用语言直观。

32.简述贯彻启发性教学原则的基本要求。
(1)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2)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让学生动手,培养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4)发扬教学民主。

33.简述贯彻巩固性原则的基本要求。
(1)在理解的基础上巩固;
(2)重视组织各种复习;
(3)在扩充改组和运用知识中积极巩固。

34.简述贯彻循序渐进教学原则的基本要求。
(1)按教材的系统性进行教学;
(2)注意主要矛盾,解决好重点与难点的教学;
(3)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

35.简述贯彻理论联系实际教学原则的基本要求。
(1)书本知识的教学要注重联系实际;
(2)重视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3)正确处理知识教学与技能训练的关系;
(4)补充必要的乡土教材。

36.简述选择与运用教学方法的基本依据。
(1)教学目的和任务的要求;
(2)课程性质和教材特点;
(3)学生特点;
(4)教学时间、设备、条件;
(5)教师业务水平、实际经验及个性特点。

37.简述讲授法的基本要求。
(1)科学地组织教学内容;
(2)讲究语言艺术;
(3)善于设问解疑,启发学生积极的思维活动;
(4)恰当地运用板书;
(5)讲授过程中辅之以其他教学手段和方法,使之与讲授相互补充,克服讲授法的弱点。

38.简述谈话法的基本要求。
(1)要准备好问题和谈话计划;
(2)提出的问题要明确,富有挑战性和启发性,问题的难易要因人而异;
(3)要善于启发诱导;
(4)要做好归纳、小结。

39.简述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
(1)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结合;
(2)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
(3)掌握知识与提高思想相结合
(4)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相结合。

40.简述教学的发展性规律。
教学的发展性规律,即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两者有着本质上的联系
(1)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相互依存、相互促进。
(2)掌握知识是发展智力的基础,
(3)发展智力又是掌握知识的必要条件,
(4)两者相互联系,辩证统一。
41.德育过程的一般规律
(1)学生的知、情、意、行诸因素统一发展的规律
(2)学生在活动和交往中形成思想品德规律
(3)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转化规律
(4)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长期性和反复性规律
42.简述中小学常用的德育原则。
(1)导向性原则;
(2)疏导性原则(循循善诱原则);
(3)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相结合;
(4)教育的一致性与连贯性;
(5)因材施教;
(6)课堂与生活相结合;
(7)长善救失;
(8)灵活施教;
(9)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

43.简述贯彻疏导原则的基本要求。
(1)讲明道理,疏导思想;
(2)因势利导,循循善诱;
(3)以表扬激励为主,坚持正面教育。

44.简述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相结合原则的贯彻要求。
(1)爱护、尊重和信赖学生;
(2)要求教育者对学生提出的要求,要做到合理正确,明确具体和严宽适度;
(3)要求教育者对学生提出的要求要认真执行。

45.简述贯彻长善救失德育原则的基本要求。
(1)要“一分为二”地看待学生;
(2)发扬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
(3)引导学生自觉评价自己,进行自我教育。

46.简述说服法的基本要求。
(1)明确目的性;
(2)富有知识性、趣味性;
(3)注意时机;
(4)以诚待人。

47.简述锻炼法的基本要求。
(1)坚持严格要求;
(2)调动学生的主动性;
(3)注意检查和坚持。

48.简述陶冶法的基本要求。
(1)创设良好的情境;
(2)与启发说服相结合;
(3)引导学生参与情境的创设。

49.简述班集体的特征。
(1)明确的共同目标;
(2)健全的组织结构;
(3)共同的生活和活动准则;
(4)班级成员之间平等,心理相容的气氛。

50.简述如何组织和培养班集体。
(1)制定共同的奋斗目标;
(2)选拔和培养学生干部;
(3)建立严明的班级纪律;
(4)形成正确的集体舆论和良好的班风;
(5)组织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


【本文来源于网络,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金粉笔教育反馈修改,或者进入贵州人事考试信息网进行查看】